很多做航空物流的人估计对于空运打板这个词的理解都是比较模糊的。打板通俗的理解就是:飞机装货仓前,先把货物按照一定的规格装到集装器上,然后,再统一装进飞机货仓里(类似海运装箱)。
所用的板是从航空公司领来,并专门用于装货,每块板都有自己的编号,以便跟踪查询装在上面货物的情况。
世界冷链发展成熟。政策驱动、需求提振和技术进步是驱动冷链发展三驾马车。**推动和技术进步是美国冷链发展驱动力,有效信息化建设和强制性冷链标准为冷链长期运营提供基础和持续动力支撑。需求提振和政策红利释放催化日本冷链成熟。国外冷链仓储服务提供商普菲斯和冷链运输商 C.R.England都是依靠技术优势成功突围,成长为行业成员。
我国冷链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犹存。 我国冷链物流近年持续发展, 2015 年冷链市场规模达 1583 亿元,商业模式和市场格局逐渐显现。 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地区发展失衡,结点功能缺失明显,行业集中度低仍无具有整合能力成员等原因,我国冷链腐损率较高, 发展仍处初级阶段。 15 年果蔬、肉类、水产品腐损率为 15%, 8%和 10%左右,发达国家仅为 5%。
**和资本成员推动是行业发展启动钥匙。 偏好熟食消费习惯是我国冷链发展相对落后主观原因,高额成本投入是客观原因。而成本高企是因为预冷环节缺失、经营分散、运输网络落后、缺乏有效信息管理系统。冷链是长期发展趋势,短期启动靠大额资本量,其中,政策是主要推动力量。
冷链再风起,看好具有流量支撑的第三方物流和核心设备设施制造商。 16 年 4月 6 日会议上强**指出要突破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硬瓶颈”,再次引起市场对冷链关注。 4 月 8 日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部长助理王炳南表示支持流通企业,建设农产品流通全程冷链系统,重点加强全国重点农业产区冷库建设。政策利好再度释放,冷链有望再迎发展。看好具有流量支撑的第三方物流和冷库,冷藏运输车,速冻设备等冷链设施设备。
从2015年5月14日开始,美国海关对全面实施ISF(进口商安全申报,10+2)进入新的阶段。届时,所有ISF罚款将由各清关口岸海关自行决定,不需要抄送审核和批准。另外,各口岸在开罚单之前不需要三次警告。
与此同时,各口岸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弹性的。比方说,在洛杉矶,如果货物在ETA 4天前AMS系统还是没有收到ISF匹配的信息,海关会放一个HOLD ON 的状态(一般ISF 拿到S1之后,海关会放货)。但是,在对货物执行临时扣关(Place Hold)的同时,洛杉矶海关将对持续晚报的进口商开出罚单。有些口岸可能仍旧以警告为主,有些则马上开出罚单。
科普:什么是ISF?
出口到美国的货物,行业的人都知道需要向其发送一个 AMS 数据。而从2009-1-26日起,所有去美国的货物在提交AMS的前提下还需提交一个新的10+2申报。
AMS也叫做24小时舱单预报,也叫做美国海关反恐舱单。AMS的资料是通过使用美国海关*的系统直接发送到美国海关数据库中,由美国海关系统自动进行检查及回复,发送的时候需要把货物的详细资料报送过去,包括目的港毛重体积件数品名箱号船东真正的收发货人(FORWARDER不算)以及相应的代码编号等。等到美国那边表示接受了才能上船,如有HB/L,则两份都要发送。否则,货物将无法上船。
10+2 申报,实为ISF申报的一个俗称。即进口安全申报(Importer Security Filing)和运送人附加要求,要求美国进口商(10项申报内容) 和船公司(2项申报内容),必须在货物装船**十四小时,通过AMS 或ABI 系统将电子申报数据送入美国海关。在ISF 申报操作方面,进口商可以委托其信任的海外代理代为申报。
至于ISF 和 AMS申报的不同之处,简单区分为:AMS 申报,主要是提单内的信息,货代在申报时多能管控。而ISF 申报主要是供应链上实体单位,部分信息在买方,部分信息在卖方,如何有效的整合这些信息,开始时期比较困难。如果由货代帮忙申报ISF,必须在定舱时,已收集到相关资料。而如果由进口商自己申报,在申报时必须与卖方沟通好一些信息。
“10+2”新规的内容:
这里提到的“2”,是船公司的申报要求:
1、船运装载位置计划资料
2、装载货柜的状况讯息
所谓的“10”,就是要求登船**十四小时再增加申报10个新的信息单元:
1.工厂的公司名称和地址
2.卖方的公司名称和地址
3.买方的公司名称和地址
4.货物送达的公司名称和地址
5.进口商的海关登记号
6.人的美国保税号码
7.所有货品的原产地
8.海关关税编号
9.货柜的装柜地址
10.拼箱的公司名称和地址
大数据的挖掘和航运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服务平台升级与转型,从而将引发航运业服务模式和盈利方式的革命,并终实现航运业运作体系的跨越式发展。
在11月28日举行的2017上海航运交易论坛上,来自航运、港口界的学者和业内人士针对大数据给港航业带来的新变化进行了讨论。
“大数据在未来能让长江中的客户运输集装箱就像买一样,可以自主选择优方案,比如说关注价格可以选择成品低的,关注效率可以选快班。”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副、总裁严俊说。
应用大数据一方面可以判断整体市场的走势,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日常的经营情况分析和把握市场机会。
国际海事组织海事大使、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说:“大数据将提升港航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可以预见,大数据产生的价值将成为港航业总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港航业大数据的企业家将成为海洋强国的火炬手。”
事实上,大数据应用已在港航业诸多环节发挥积极作用。比如,上海港正在利用大数据建设长江江河联运综合服务平台和集卡集约平台。马士基也在与相关企业合作以期通过区块链的应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中国航海学会会长、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介绍,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未来将深刻影响航运业的发展,业界应该加强战略和科技适应能力,应对系统内外的技术突破带来的变革。